繼去年10月人身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進入“2.0時代”後,預定利率或將繼續調整。人身險產品預定利率的定價機製相關文件或近期出台,業內預期二季度人身險產品預定利率有所下調。
業內人士表示,人身保險預定利率下調與長端利率下行趨勢相適應,有助於緩解“利差損”風險,建立與市場利率掛鉤的動態調整機製,可以進一步提高預定利率的調整效率和及時性,提升險企資產負債匹配水平。(21世紀經濟報道)
保險公司分支機構持續“瘦身”。據金融監管總局保險許可證查詢信息統計,2024年,共有2013家保險公司分支機構退出,同時新設分支機構585家,市場整體數量呈收縮狀態。
分支機構大規模離場的背後,是人口紅利的逐步消退,保險業過去“跑馬圈地”式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已經不再適應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在業內人士看來,未來線下網點的角色將更多地轉變為體驗中心與服務中心,與線上渠道形成互補,共同構建全方位的客戶服務網絡。(國際金融報)
一位大型保險公司內部人士告訴記者。隨著利率中樞不斷下移,為了防範利差損風險,保險公司一邊在投資端優化資產配置,一邊在負債端加力調結構。體現在產品上,就是保險公司以分紅險替代部分傳統險開始動真格了。2025年保險“開門紅”期間,在傳統險之外,“+分紅”模式的分紅險明顯增多。
業內人士表示,“轉型分紅險的口號已經喊了兩三年,眼看著利率持續走低,調整產品結構的步伐不得不加快。”這是一場由投資形勢倒逼的產品結構調整。(中國證券報)
自長期護理保險啟動試點工作以來,至今已滿八年。這項被稱為“社保第六險”的製度,已在全國49 個試點城市推進,並有望在今年於全國正式鋪開。自2016年正式試點至今,長護險製度已經覆蓋49個城市、約1.8億人,累計惠及260萬人,減負超800億元。
不過,長護險走向全國仍有籌資和服務體係待完善兩大“攔路虎”。(界麵新聞)
近日,北京京能新能源並購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合夥)成立。信息顯示,該基金由泰康人壽保險有限責任公司、北京京能綠色能源並購投資基金(有限合夥)、北京京能同鑫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資。
近年來險資在股權投資領域表現愈發活躍,不僅參與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股權投資計劃等,也直接對未上市企業進行股權投資。(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