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子
公元前5世紀,坐鎮亞非兩大洲交界地霸主地位的波斯帝國,在大流士一世號令下征召了2.5萬精兵,殺向了雅典的馬拉鬆平原。
一直以來,裝備精良的波斯常備軍幾乎攻無不克,“不死軍”的稱呼更是威震整個地中海東岸。
存亡之際,雅典城邦組建了僅有的1萬多步兵的希臘聯軍,通過削弱中部、誘敵深入、兩翼包抄的連環術,以少勝多的重挫了波斯軍隊。
經此一役,波斯7艘戰艦被俘,士兵戰損比高達1/4。
馬拉鬆戰役
回頭來看,這場勝利保衛了希臘的西方文明火種,成為開啟古希臘黃金時代的重要開端,而作為戰場的“馬拉鬆”,也因捷報傳遞者的犧牲故事,化身為後世長跑運動愛好者的精神圖騰。
但在當時,這場勝利直接意義在於,讓不可一世的波斯帝國首次遭遇了成建製部隊的重大損失。
其“不可戰勝”的神話被打破了。
波斯的敗走意味著,哪怕一個權勢染指亞非歐三大洲、全方位占優的霸權帝國,仍然有可能在局部領域遭遇重挫。
兩千多年後的中國內地資產管理市場,已在ETF賽道優勢占盡的華夏基金,似乎也在2025年初的“港股小陽春”中,經曆著一場罕見的規模退潮壓力。
伴隨港股交投活躍度的複蘇,相關ETF的攻守之勢正在積聚著新的變化。
01
潮起潮落
相比上一年的“9ⷲ4”行情,“重估中國資產”的呼聲正在給港股市場更明顯的修複。
1月14日以來,恒生指數累計上漲已達28.4%,遠超同期漲幅不到6%的滬深300,一場洶湧而至的“港股之春”赫然到來。
特定市場的價量齊升,往往會給相關ETF帶來重要的曆史良機。
港股的此輪熱潮,確實推動了涉港ETF規模的快速膨脹。
截至2025年3月6日,包含港股權重的110隻內地ETF合計最新規模已接近3200億元,是三年前的4倍還多。
其中有超過1300億元,均是在港股企穩的最近一年內增長的。
這一方麵受益於指數回升帶來的自然增長,另一方麵也和人氣旺盛下的申購熱情有關。
據Wind數據估算,近1年來港股ETF的規模增長中,合計有451億元來自於申贖淨流入的助推。
看似平整的申購熱潮背後,是不同產品的冷暖分化。
近1年來,多達82隻、占比超過3/4的港股ETF因淨申購而實現了規模增長,但也有28隻產品反而因贖回產生了規模銳減。
淨贖回帶來規模削減超過10億元的ETF共有7隻。
令市場大跌眼鏡的事,當中4隻均是“ETF一哥”華夏基金的旗下產品。
華夏基金所管理的恒生互聯網ETF、恒生科技指數ETF、以及2隻恒生ETF在近一年時間內,分別因淨贖回產生的規模流失達-194億元、-91億元、-53億元、-14億元。
上述4隻產品的淨贖回流失規模合計接近-350億元。
事實上,近一年來恒生指數的累計漲幅已接近50%。
這意味著,港股企穩反彈的這段時間裏,華夏基金的多隻ETF非但沒等來行情反哺,反之出現了“越漲越縮水”的奇觀。
以規模最大的華夏恒生互聯網ETF為例,該產品流通份額曾在去年4月觸頂並一度接近870億份。
經曆此後的一路坍縮,截至3月6日僅剩443億份,蒸發幅度已然腰斬。
在洶湧的贖回壓力下,華夏恒生互聯網ETF近1年來因淨贖回產生的規模流失接近200億,其中高達-103億元均消失在今年。
無獨有偶,久經深市12年考驗之久的華夏恒生ETF,今年以來因淨贖回而產生的流失規模已達-48億元。
流通份額從年初的153億份一路下滑至不足120億份,體量一夜回到3年前。
要知道的是,華夏的上述2隻ETF早在4年前,還是港股ETF賽道中的絕對王者。
彼時,華夏恒生互聯網ETF、華夏恒生ETF不僅分列全部港股ETF的前2名,也是當時唯二規模站上百億大關的內地港股ETF。
此輪港股的洶湧漲勢,緣何會促使這些原持有人選擇贖回蜂擁離場?
原因或許在於,這些ETF持有人不想再更多的承受著損失厭惡,而在指數剛剛超越甚至接近成本線時,有人本能的選擇了“解套出局”。
大多數的持有人投入,過去3年被這些產品所重傷。
以2021成立時吸金248億的華夏恒生互聯網ETF為例,這隻昔日最大的港股ETF產品,在2021-2023年期間,累計給持有人釀下的虧損金額高達-167億元。
按照2023年末的41.5萬持有人戶數估算,華夏恒生互聯網ETF的持有人在上述3年人均虧損4萬元以上。
流量偏愛主動基金巨虧的劇情衝突,但在許多沉默的被動角落,一樣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眼淚與傷痕。
事實證明,用一批脆弱套牢盤構築起的規模勢能,其結果往往來得快跑的也快。
漲,持有人走;跌,持有人還走。
如今的離開,或許是更多持有人不願再忍了。
02
王旗切換
此輪港股估值攻勢中,華夏基金ETF的大麵積潰敗已然成為一種現象級事件。
資管風鈴統計發現,今年以來僅有11家公募的港股類ETF產品因淨贖回造成規模流失,而唯獨華夏基金1家的此類流失體量就高達-199億元,是剩餘10家淨贖回機構總和的3倍還多。
切莫小瞧這不到200億的差額,對於ETF市場地位的關鍵影響。
截至3月7日,華夏基金與緊追在後的易方達已僅剩424億元的規模差距。
再丟兩個200億,華夏保持了長達20年的“ETF一哥”的寶座恐怕將拱手讓人。
百億級別的淨贖回,讓最大港股ETF的座次同樣迎來易主。
2月13日這天,華夏恒生互聯網ETF維持著259億元的流通規模;
同一時間,富國基金旗下的港股通互聯網ETF規模在價量齊升下一舉衝到了267億元,正式完成了對前者的反超,成為了新晉港股ETF規模之王。
截至3月6日,富國港股通互聯網ETF的規模以390億元仍然占據著內地最大港股ETF的座次,與第二名已拉開了近130億的距離。
反觀華夏恒生互聯網ETF規模則收縮至246億元,甚至體量已小於同屬華夏、規模達262億元的華夏恒生科技指數ETF。
作為新晉港股頭部ETF,富國港股通互聯網ETF與華夏恒生互聯網ETF其實都誕生在行業周期頂部的2021年。
跟隨盈虧記錄索驥,富國基金這隻產品似乎呈現了一定克製,並未像華夏恒生互聯網ETF造成持有人巨虧。
在全年跌幅-16%的2022年,富國港股通互聯網ETF甚至逆向貢獻了近1億元的當期利潤。
這可能也與相對更高的機構持有人比例有關,自2022年以來,富國港股通互聯網ETF的機構持有比始終在8成以上,相對理性的申贖行為,可能緩釋了持有人因盲從交易而徒增損失的影響。
本輪港股行情中,富國港股通互聯網ETF的規模反超所依托的,正是新晉投資者的湧入——
近6個月,其因淨申購而帶來規模增量高達121億元,其中74億元發生在今年年內,成為了當前年內因淨申購而帶量最多的港股ETF。
不可否認的是,雖然因贖回帶來些許失血,但華夏基金目前仍然牢牢盤踞著港股ETF的頭把交椅。
資管風鈴統計Wind數據發現,華夏基金旗下港股ETF總規模達832億元,高出第2名的富國基金1倍還多。
但同樣要看到,華夏在港股ETF原本超過37%的規模市占率,經此一役已然同比下降了11個百分點,回落至如今的26%。
與此同時,富國則接連超過了易方達、華泰柏瑞,成為這一領域新的有力競爭者。
給華夏的港股ETF地位帶來衝擊的,從來不是競爭對手或市場行情,而正是華夏自己,以及那些昔日站隊力挺、如今聞風離場的持有人們。
行業危機感照進現實的今天,慕強的人類擅於反複念叨的是“強者恒強”,是“叢林法則”與“二八定律”。
但華夏基金在此輪港股之春中的尷尬表現,使其不僅未能抓住千載難遇的發展良機,還在百億淨贖回麵前丟失了更多存量陣地。
這反而引領人們通往一個不願相信的幻覺:
強者未必恒強
資產管理行業是無法安心的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任性酣睡的。
哪怕是在ETF領域保持了20年領先地位的龍頭機構,仍然有可能在局部競爭中失去往日的競爭優勢。
配置思維、長期持有、容忍波動,始終是公募行業發新時為ETF量身鋪就的一慣敘事。
許多半途放棄的持有人或許並非沒聽過以上慰藉,可如今用腳投票的他們,顯然並沒有被這些理念所真正打動。
當ETF管理人無須再像主觀多頭那樣聚焦於資產端的擇時選股時;
那麽,在負債端去選擇或培育理念同路持有人一起成為時間朋友,或許才是行業能夠有所作為之處。
身處行業高光期的頭部選手,一旦因快速上量的規模訴求而上頭,轉念卻忽視了應有的投資者適當性與持有人的長期陪伴,長時間積澱而成規模護城河,就難免在市場驟變時刻迎來一場劇烈反噬。
评论
谷歌留痕
回复你好你好好的话说
谷歌留痕
回复哈哈哈回家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