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采薇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采薇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蘇東坡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蘇東坡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資料圖
野豌豆苗是江南常見的春草,一長就是一片,是嫩綠的春色,從春長到夏。
我們最古老的古歌裏,已有野豌豆苗生長。那時候,它名叫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是我們熟悉的古詩,詩句就出自《詩經》的《采薇》。《采薇》一開始,唱的就是這叢野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野豌豆苗長出來,一個邊塞的士兵一邊采薇,一邊唱著:到年底了,我想回家啊。野豌豆苗細小的藤蔓在草叢間尋找著可以纏繞的依靠,開著很小的紫色蝶形花,花落後結很小的豆莢,幾千年了,沒有變化。沒有變化的,還有人的情感。中國人,依然唱著“昔我往矣”“曰歸曰歸”的思鄉曲。
野豌豆苗,今天是路邊的野草,曆史上曾是古人愛吃的菜。《本草綱目》《群芳譜》等古代草木書,都把野豌豆苗列入菜部。《說文解字》解釋“薇”,簡潔明了:“菜也,似藿”。藿是豆葉。其實,說薇像豌豆,不如說豌豆像薇更合適,因為,先有薇後有豌豆:薇是豌豆的先祖,豌豆是被人馴化的薇。隻不過,古人愛吃的是葉,不是豆。
古人怎麽吃野豌豆苗?晉人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說:“其味亦如小豆藿,可做羹,亦可生食。今官園種之,以供宗廟祭祀”。《儀禮》裏說:牛肉羹配豆葉,羊肉羹配苦菜,而豬肉羹的配菜就是薇。
《詩經》裏采薇的是個無名無姓的士兵,“史”裏的采薇人最有名的是伯夷和叔齊。這兩兄弟堅守先王之道,不讚同武王伐紂,於是隱居於首陽山,義不食周粟,采薇而食,最終餓,前還做了一首采薇的歌,開首唱的是:“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真喜歡采薇的是詩人美食家蘇東坡:“此物獨嫵媚,終年係餘胸”。讓蘇東坡念念不忘的野菜就是薇。中國自古“采草”詩很多,蘇東坡也寫得一首采草的好詩:“彼美君家菜,鋪田綠茸茸。豆莢圓且小,槐芽細而豐……是時青裙女,采擷何匆匆”。蘇東坡老家四川,蜀人把薇叫作巢菜。因為朋友巢元修也喜歡這種野菜,蘇大詩人把它稱為元修菜。古人沒有網絡,信息不暢,但信仰“君子恥一物不知”,關心一棵草。寫《山家清供》的林洪,不知巢菜和元修菜是什麽草。直到有朋友從四川回來,才搞清這棵草為何物。林洪大喜過望:“讀坡詩二十年,一日得知,喜可知矣”。二十年認識一棵草,迂得可愛。
那些古老的歌謠中,采草的人心裏都是別離和思念,以及因此而生的悲傷:《采薇》裏的士兵,別離和思念的是故鄉;伯夷叔齊登高采薇,思念的是故國。“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這是《詩經ⷨ蟲》裏的詩句。采草而歌的,是一個女子,她思念的是自己的戀人。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