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權威,專業,及時,全麵,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近日,四川股份有限公司(002422.SZ,以下簡稱:科倫藥業)發布公告,公司副總經理王亮女士因個人原因辭職,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
這則簡短的人事變動公告,意外掀起醫藥行業對“質量管理者價值”的深度討論。作為分管質量體係的資深高管,王亮在科倫藥業任職20年、掌舵質量部門17年的履曆,與公司近年來營收突破200億的業績曲線高度重合。此外,這場看似尋常的人事變動,實則折射出中國藥企在集采常態化、創新藥國際化的雙重壓力下,質量體係從“成本中心”到“戰略資產”的轉變。

質量管理成型,業績穩定增長
王亮的職業生涯堪稱中國製藥質量體係迭代的縮影。在公司20年的職業生涯中,王亮始終以“質量守門人”的姿態站在企業發展的最前端。從2005年加入時的質量監管中心副總監,到2022年升任分管質量工作的副總經理,她主導構建的集團化質量管理體係成為這家醫藥巨頭最堅實的底層架構。

圖中人物(左一)係科倫藥業前副總經理王亮
王亮2005年加入科倫藥業時,國內大輸液行業正經曆從“玻璃瓶→塑瓶→軟袋”的包裝革命,而質量管控仍停留在事後檢驗階段。其主導設計的集團化質量管理體係,通過引入數字化管理工具,將科倫藥業從傳統質檢模式推向全生命周期管控,通過建立覆蓋研發、生產、流通的數字化追溯係統,使公司大輸液產品不良率從2005年的0.15%逐步降至2024年的0.02%。這一數據背後,是她在行業內率先引入參數放行技術,替代傳統無菌檢驗,推動濕熱滅菌工藝標準化等突破性實踐。
辦公數字化方麵,科倫藥業公司也進行了從紙質文檔到電子化的跨越,使DMS(圖文檔案管理係統)與ELN(電子實驗記錄本)、MES(生產執行係統)等深度集成,實現質量數據全鏈路可追溯。截至2024年6月,科倫藥業DMS覆蓋海內外20餘家子公司,日活躍用戶超3000人,文件記錄總量突破83萬份。
在王亮負責科倫藥業的產品質量期間,公司的營業收入從2005年的15.8億元躍升至2023年的214.54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約15.59%。特別是在2022年升任副總經理後,其分管的國際化質量認證項目助力科倫博泰達成至多9個ADC(抗體藥物偶聯物)項目與默沙東的授權合作,總交易金額近118億美元,不但在行業國際授權交易史上排名第一,而且榮登當年全球製藥行業授權交易合作TOP1,成為中國生物藥出海標杆。
這種對質量的極致追求,直接體現在產品競爭力上,在王亮分管質量的2022年至2024年(最近公布為三季報),科倫藥業交出了一份穩健的成績單。科倫藥業每季度的毛利率水平都穩定在50%至60%區間,為公司提高了堅實的盈利基礎。

近三年期間,科倫藥業的營業收入、歸母淨利潤和扣非淨利潤也均實現穩定增長,收入年均增長率約為10%,利潤年均增長率約為40%,顯著高於化藥行業中位水平。根據申萬行業數據,化藥行業收入同比增長的中位值為0.64%,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的中位值為4.69%。

辭職是個人選擇,還是體係衝突?
對於離職原因,公司公告中指出的是“個人原因”,而這與王亮作為技術型高管的市場價值形成微妙反差。
根據科倫藥業2023年年報,王亮的年薪為119.09萬元,雖高於A股醫藥上市公司副總平均水平98萬元,但在自己公司10名副總中排名最低,其持有的5萬股限製性股票(占總股本0.0031%)也是10人中第2少,這可能也反映出王亮在公司權限的相對弱勢。

據人民日報此前的報道,王亮曾在采訪中闡述質量成本的重要性,她介紹底部灌藥的改良,既降低了藥液暴露的風險,又使產品合格率直接提高了1%,假設每年生產1億袋,直接節約成本達100萬元。
這或表明王亮對產品質量成本控製有著深刻的認識和重視,但當AI質檢、區塊鏈溯源等新技術加速滲透,傳統質量管理者麵臨技能重構壓力。而且在第七批國采中,科倫藥業的氯化鈉注射液中標價已低至0.98元/瓶,質量成本占比逼近臨界點。當質量管控從公司的“競爭力”變為“成本項”,該項成本帶給分管領導的職業困境不言而喻。
2025年才剛過去不到三個月,已有、等7家上市藥企發生副總級以上質量高管變動。這或反映出一種集體困境,即傳統QA/QC質量認證體係已無法滿足MAH(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製度下的全鏈條責任要求,而且一旦企業進入創新藥大規模投入期,質量部門在資源爭奪中往往處於弱勢。王亮的選擇或許透露出技術派職業經理人的新選擇,或許在產業變革臨界點,部分高管寧可主動求變,也不願等待被動優化的命運。
王亮的離職,是科倫藥業發展史上的一個注腳,更是中國醫藥產業轉型升級的生動樣本。當質量守護者轉身離去,留下的不僅是管理體係的框架,更是對企業治理韌性的考驗。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企業唯有持續進化,方能守住質量的底線,抵達創新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