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麻產地(男子帶一“破碗”來鑒寶,現場觀眾嘲笑他,專家倒入水後鴉雀無聲)
曆經千年洗盡鉛華,我國祖先流傳下來的古物,無不帶著濃厚的文化底蘊。每一件文物的背後,都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曾有一位40多歲的男子,格外小心地捧著一口破舊瓷碗,登上了鑒寶節目的舞台,找專家們進行鑒定。當時現場觀眾看到登台的男子,不過是拿出一口破舊的碗,觀眾們便發出了陣陣的嘲笑聲。當時就有觀眾說:不過是這麽一口破碗,能值幾個錢呀?看起來不像是文物的破碗,究竟有著怎樣的價值呢?
大多數人都會知道我國曆史悠久,數千年的文化凝聚了古人無盡的智慧。但由於朝代的更迭,一些珍貴的文化遺物,便散落於各地民間。這位中年男子介紹說:在多年以前的古玩市場上,他曾見到一口標價很高的舊碗。但當時囊中羞澀的他,並沒有將破碗買下來。幾年以後家中有了一定積蓄的男子,在機緣巧合下終於又見到了與當初一模一樣的破碗。於是中年男子便不想再錯過這次機會,當場將破碗買了下來。
在中年男子介紹完自己買碗的過程以後,專家們將一瓶礦泉水,緩緩倒入碗中。神奇的一幕竟然發生了。原來碗底模糊不清的圖案逐漸變得鮮活起來。圖案慢慢舒展變成一片水靈靈的樹葉。現場觀眾從來沒想到過,這口破碗的神奇之處居然在此,一時間節目現場變得鴉雀無聲。男子見到這一幕,情緒也變得有些激動。專家們麵帶笑容地對男子說道:這口看似破舊不堪的瓷碗,可是貨真價實的文物,極具收藏價值。
隨後現場專家更是叮囑男子,千萬不要隨意對待這口破碗,應當妥善保護起來。因為“破碗”是一件難得,完整保存下來的瓷器文物。看上去破正說明碗,已經存在有些年頭了。看到碗底的樹葉在清水滋潤下,居然能夠展現出如此神奇的一幕,在場的專家及觀眾,不禁感歎古人無窮的智慧。從外表根本看不出這口破碗的玄妙之處。通過注入清水才能發現破碗的趣味,這其實蘊含著古人的思想:不能僅憑外觀判斷事物的好壞,不能通過外貌來評判一個人的內在。由此可見無論是器皿還是一個人,都不能通過外觀去判斷其內在的品質。
中年男子帶上鑒寶舞台的破碗,其實是古代陶瓷器皿中的爐彩瓷器。其製作工藝流程為:古代工匠先燒製出白釉瓷,或者是單色釉瓷。隨後在其上進行彩繪,然後再將其放入窯內經600攝氏度到900攝氏度的高溫,進行烘烤。這一過程被稱為釉上彩。最早釉上彩工藝的出現,可追溯到北齊年間。北齊武平六年,也就是公元575年,範粹墓中就曾出土了精美的白彩綠彩瓷器。釉上彩工藝發展的成熟體現,是在唐代長沙官窯,製出的瓷器身上。隨後到了宋代,磁州窯才進一步將這一工藝光大。
後來傳承到元代的磁州窯,更是成為了明代五彩瓷模仿的對象。明朝成化,嘉靖,萬曆年間,五彩瓷的製作水準已經達到了極高程度。但真正將五彩瓷,做到做工精細且具有美感的年代,還要數康雍乾時期。這主要是因為近代西方文化,進一步傳播到了中土。清朝製瓷大家們,在製瓷過程中開始運用到了西方的顏料。一時間清朝瓷器,不但做到了工藝極其精細,且色彩也更為豔麗。
明朝製瓷工匠,將能夠變換顏色的瓷器,稱之為五彩瓷,而清朝有別於明朝,清朝工匠們將這一色彩豔麗的瓷器,稱之為粉彩。康雍乾時期,尤以雍正執政時期,以及乾隆執政初期加入了琺琅製作工藝的粉彩,工藝水平最為精湛。
我國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展過程,是從無釉到有釉,從單色釉到多色釉,再到後來的釉下彩到釉上彩。隨後製作工藝又經過發展,才出現了五彩,鬥彩以及粉彩等可以傳世的精美瓷器。明成化年間,工匠們善用銅為呈色劑。當時燒製出的瓷器圖案,多運用到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釉鬥彩。所謂的鬥彩其實應該被稱為鬥彩,這種彩繪瓷器,是古人把玩取樂之用。最著名的鬥彩可能就要屬鬥彩雞缸杯了。中年大叔拿著來鑒寶的破碗,應該產自明清時期。因為碗過於殘破,正說明它很可能誕生於明朝中後期。
參考文獻《爐瓶三事》《南窯筆記》《易武陶瓷藝術作品集》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