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是什麽句式)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意思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開放分類: 成語、文化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 qīng chū yú lán ér shèng yú lán )
解 釋 青從藍草中提煉出來,但顏色比藍草更深
出 處 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36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小林,老江何必派我來幫助你?”
用 法 複句式;作賓語、分句;含褒義 指後人勝過前人
示 例 你們年輕人真是~
近義詞 青出於藍冰出於水而寒於水 更勝一籌長江後浪推前浪
典 故 北魏文人李謐學習很用功,在文學博士孔璠門下做學生,勤奮刻苦,虛心好學,提高很快。幾年後,李謐的學問超過了他的老師孔璠,孔璠反過來向李謐求教。同學們做歌:“青成藍,藍謝青,師何常,在明經。”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複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嚐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嚐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翻譯】:
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藍的顏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凍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繩,如果給它加熱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就可以合乎圓規,即使又曬幹了,也不會再挺直,這是因為人工使它彎曲成這樣。所以木材經墨線量過就筆直了,金屬刀具在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照檢查自己,就智慧明達,行動不犯錯誤了。
我曾經整日思索,卻不如學習片刻收獲大;我曾經踮起腳跟眺望,卻不如登上高處看得廣闊。登高招手,手臂並沒有加長,但人們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喊,聲音並沒有加大,但聽的人會聽得清楚;借助車馬的人,不是腳走得快,卻能到達千裏之外;借助船隻的人,不是自己能遊泳,卻能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隻是善於借助外物罷了。
堆土成山,風雨就從那裏興起;水流匯成深淵,蛟龍就在那裏生長;積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會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備聖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積累每一小步,就不能遠達千裏;不匯集細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駿馬跳躍一次,不能有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於不停止。拿刀刻東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泉水,是因為它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隻大夾,然而沒有蛇鱔的洞穴就無處容身,是因為它心浮躁的緣故。
【分析】:
這篇文章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勉勵人們努力學習。
全文分四段。
第1段,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這句話包含兩方麵的意思,一方麵是說學習的意義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麵是說對待學習應該采取的態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第2段,論述學習的意義。作者用了五個比喻,論證了學習的意義在於能夠提高自己,改變自己。"青出於藍""冰寒於水"說明客觀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過程,可以有所發展、有所提高。直木"以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進一步說明客觀事物經過人工改造,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況。根據同樣的道理推論,人隻有經過"博學"(廣泛地學習)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煉才幹,成為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學習對改造人的品性也起決定作用。荀子認為人的知識、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後天不斷學習改造獲得的。木要改造成為"中規"的輪,要用"";金要利,就要"就礪",人要改造成為"知明而行無過"的君子,就要"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學習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第3段,論述學習的作用。作者用了五個比喻,論證了學習能夠彌補不足。先用"吾嚐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來說明學習的作用。接著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情況組成四組比喻: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這些都能獲得良好的效果:見者遠,聞者彰,致千裏,絕江河。這種效果的獲得,並非人的本身固有條件有什麽不同: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而是因為登高、順風、假輿馬、假舟楫的緣故,也就是"善假於物",憑借外界條件的幫助才取得的。根據這個道理可以推論,君子的天賦本性跟其他人並沒有什麽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為君子,是因為君子善於利用學習的幫助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第4段,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作者用了十個比喻論證學習要逐步積累,要堅持不懈,要專心致誌。先從正麵設喻:積土成山,可以興風雨;積水成淵,可以生蛟龍。所以有這樣的功效,全賴於"積"。同樣,人如果能積善成德,就能達到"神明自得,聖心備焉"的境界。接著從反麵設喻,說明不積就不能至千裏,成江河。正反對照,說明"積"與"不積",效果完全不同。人們掌握知識、培養品德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步積累、逐步發展、由不知到知、由少到多、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其次,從"舍"與"不舍"來論述學習貴在堅持不懈的道理。先用騏驥與駑馬對比,騏驥本身條件雖好,如果止於一躍,還達不到十步。駑馬本身條件雖差,如果能前進"不舍",也可以跑得很遠。接著用朽木與金石對比,說明"不折"與"可鏤"的關鍵在於"舍"與"不舍"。人們學習,如果一暴十寒,時學時輟,再簡單的知識也學不會;如果能持之以恒,即使是再艱深的知識也可學會。荀子認為"積"必須是日積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功,一定要堅持不懈。最後,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進行對比,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誌,心專一,才能獲得成功。
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複說明問題,強調作者的觀點。例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有時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從中明白道理。例如將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設喻方式有時先反後正,有時先正後反,內容各有側重,句式也多變化,讀來毫無板滯之感。有的比喻,單說比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讓讀者思考。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有的先設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有的先設比喻,引出道理後,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作進一步論證。青(古代一種色調)是從藍色中分解出來的,但它比藍色還要鮮豔好看
深意:即如一個徒弟是師父教出來的,隻要他努力總有一天會超越他師父,長江後浪推前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出自荀子《勸學》:“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以這句成語的本意,對激勵學生、晚輩、後進努力進取有積極意義。但中國成語往往有以偏概全之弊病,青出於藍就一定勝於藍嗎,未必。
曆史每個進程和每個側麵都有燦爛的不可替代的一麵。比如唐詩宋詞元曲,發展到它自身的高峰,其實我們很難超越。學生一定超過老師嗎,我們熟知的大師,特別是文學藝術哲學思想等領域的社科大師,學生能超過老師的不多見,甚至可以說是鮮見。例如魯迅,馬克思,恩格斯。在學術角度上,他們的著作之所以是經典,恐怕後人很難超越。我們隻能這樣說,在不同領域,人才輩出,就如一棵樹,在不同的枝杈上怒放各自的奇葩,就完全可能的。每朵鮮花都是獨特的,但比較其誰勝誰,是不可能的。
打個比方,中國幾千年來的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貴妃,她們都是絕色,無法評論誰更美。在讀《洛神賦》時,對曹植的描寫傾倒之至,能再現曹植眼中的宓妃嗎。看《枕草子》時,能再體會清少納言的美的感受嗎。因此,每一個瞬間都是最美的,是轉瞬即逝的。同樣,成功的大師不是試圖超越老師,而是另辟蹊徑,在不同的領域創立輝煌。痛惜在建新城的同時,毀壞曆史建築。重遊舊地,舊貌變新顏,但再也找不到自以為溫馨的感覺了,進步了嗎,也可能是倒退,因為學生不見得超過老師。
青出於藍勝於藍是什麽意思???
青:靛青。藍:蓼藍之類可作染料的草。
青是從藍草裏提煉出來的,但顏色比藍更深。古代青就是指一種藍色,是從藍色中提取出來的,所以說青出於藍。比喻學生超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英文意思:Indigo blue is extracted from the indigo plant but is bluer than the plant it comes from.;Blue is extracted from the indigo plant but is bluerthan the latter.;Know betterthan one's teacher.;excel one's master;progress beyond the ability of one's teacher.;Successors execl the predecessor.;Thepupli excels the teacher.;The pupli is superior to his teacher.;The pupil learns from and outdoes his teacher.;The pupil surpasses the master.;The worthy disciple excels his masters.
中文意思:《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藍色從蓼藍提煉而成,但是顏色比蓼藍更深。後來用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比喻學生勝過老師,後人勝過前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意思:”青:靛青,青色顏料。藍:蓼藍,一種可以提煉顏料的草。靛青是從蓼藍裏提煉出來的,但是顏色比蓼藍更深。比喻人經過學習或教育之後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學生超過老師。 這個典故出自北魏文人李謐,相傳北魏文人李謐學習很用功,在文學博士孔璠門下做學生,勤奮刻苦,虛心好學,提高很快。幾年後,李謐的學問超過了他的老師孔璠,孔璠反過來向李謐求教。同學們做歌:“青成藍,藍謝青,師何常,在明經。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 qīng chū yú lán ér shèng yú lán )。
青:靛青,青色顏料。
藍:蓼藍,一種可以提煉顏料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草。
靛青是從蓼藍裏提煉出來的,但是顏色比蓼藍更深。比喻人經過學習或教育之後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學生超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评论列表